OPTACT®案例精选【第十期】

不对称角膜的塑形

本期分享嘉宾

李孟琼

副主任医师

任职于上海新视界东区眼科医院

1.

案例导读

在传统角膜塑形镜的设计中,广泛应用的VST设计为同心圆设计,这种设计对于角膜形态不对称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镜片定位不准确,从而引发偏位、角膜塑形不均匀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针对这一挑战,NP OK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通过拓扑拟合科技,更好地适应角膜的不规则形态,进而改善镜片的定位和塑形效果。

研究背景

在本次临床案例中,我们关注的是一位13岁女性患者,首次就诊时发现右眼近视,医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眼部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右眼近视及散光均属于低度范畴。由于患者不想戴眼镜,在排除了角膜塑形镜使用的禁忌症之后,我们与患者及其监护人进行了详尽的沟通,最终选择了NP角膜塑形镜作为治疗方案。

患者基本资料

原始角膜地形图

验配思路

从角膜地形图看来,右眼角膜散光不高,但上下不对称,上方散光延伸到角膜缘。考虑到散光不高,所以使用CA0的试戴片。右眼5mmFK42.81D,首选试戴片为NP:4200/CA0/10.6。

评估配适发现镜片偏紧,故降低BFK为4150再次试戴,荧光配适图如下:

扒开上下眼睑,镜片位置正位,BC有覆盖瞳孔,RC、AC理想,PC有漏液。松开眼睑,正常睁眼状态,上眼睑会将镜片往下推。

模拟睡眠30分钟后的角膜切线图如下:

为本例验配的视光师认为:右眼BC合适,BFR完整,颜色均匀,直径可,但动态荧光评估显示镜片下位,可通过“加把手”改善镜片下位的问题,角膜地形图提示离焦环基本完整,居中,按此参数订片即可,订片处方如下:

配戴结果

本例到片配戴1天后(2023年4月)右眼视力1.0,角膜地形图如下:离焦环不完整,位置尚可,由于视力好,故继续配戴观察。

复查情况

患者之后间断复查,角膜地形图(佩戴后1月、9月、1年)如下图所示,可见离焦环形态不封闭但位置居中,可能因为度数低,中央塑形区形态随着配戴时间逐渐改变,形成均匀的塑形区,视力一直稳定于1.0,患者无明显视觉不适如光晕、眩光、重影等症状,但眼轴一直控制的很好,故未进行处方交换。

眼轴进展情况

戴镜1周角膜切线图

案例总结

在本案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位13岁女性患者,其右眼被诊断为低度近视伴随低度散光。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形状呈现上下不对称,上部较陡且范围较大,延伸至角膜缘,这增加了验配的难度。在之前的荧光配适评估中,我们观察到镜片PC区存在漏液现象。因此,我们计划在下次更换镜片时,采用SZ+配适参数,以期获得更好的镜片定位和适配效果。

为了改善镜片的定位,我们在定制镜片时加入了鹰视角膜塑形镜PC弧区特有的“加把手”处理。这种设计通过增加镜片的稳定性来帮助镜片在角膜上居中定位。患者经过配戴后,视力稳定在1.0,并且近视控制效果显著。这一结果表明,NP角膜塑形镜特有的拓扑拟合科技、镭刻标记、双反转以及加把手设计,能够有效地辅助临床人员进行验配评估,并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经过1年的佩戴,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近视控制效果持续显著,患者父母对此结果非常满意。

本案例阐释了NP角膜塑形镜在处理低度近视伴低度散光,且角膜散光形状上下不对称的情况下的应用优势,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拓扑拟合科技

NP角膜塑形镜采用的这一设计能够更精准地匹配角膜的不规则形态,实现稳定的定位。对于角膜散光不对称的患者,该设计展现了良好的包容性,并能维持住良好的视力。

2

独特的双反转设计

NP角膜塑形镜的这一设计能够产生更高的离焦量,从而实现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这种设计有助于在角膜上形成更有效的塑形效果,以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目的。

3

“加把手”处理

鹰视角膜塑形镜PC弧区独有的这一处理,在镜片配适理想的前提下,针对眼睑力不足的情况,通过PC弧外表面增厚的独特设计,有效解决了下偏位问题。这种设计改进了镜片的定位,有助于实现更稳定和有效的角膜塑形效果。

作者|李孟琼

编辑|市场部

审核|医学事务部

本文由李孟琼主任审核同意发布

文字版权归属李孟琼和鸥博鹰视所有

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翻译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