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嘉宾
李孟琼
副主任医师
任职于上海新视界东区眼科医院
案例导读
角膜 E 值通常平均处于 0.4 至 0.6 区间,当 E 值在 0.6 以上时可被视为高 E 值。高 E 值角膜的周边相对较为平坦。在验配过程中,需大幅放松 AC,方能使镜片中央与角膜中央贴合,然而周边可能会出现漏液现象,进而影响配戴的稳定度以及治疗效果。NP OK镜采用拓扑拟合科技,能够有效克服这一困难。本次案例分享为一例高 E 值患者配戴鹰视 NP OK镜的思路剖析。
患者基本资料

从基本资料中看到,该患者右眼未近视,单纯散光,故暂时未验配右眼。左眼近视,故只验配左眼。
原始角膜地形图

验配思路
左眼角膜地形图特点分析:
1、角膜E值较高为0.72,首片试戴片选择BFK-1.00D;
2、5mm平K为40.84D;
3、角散形态为蝴蝶结型,基本对称,试戴片选择CA0。
首片试戴片参数:BFK=40.84D-1.00D=39.84D,选择最接近的试戴片BFK=40.00。试戴片参数为40.00/CA0/10.6。静态荧光图评估发现光学区OZ略小,BFR360°完整,荧光染色均匀,动态评估镜片活动度可接受(未提供荧光图)。
试戴30分钟后的切线图如下:

订片思路
试戴30分钟后,地形图显示定位居中,塑形环明显。但由于40.00的试戴片活动度稍小,考虑到泪液交换及角膜的安全性,按试戴BFK值放平0.25D(39.75D)订片,直径10.5mm。
最终订片处方如下:

配戴结果
左眼到片荧光配适如下,四弧区配适良好。

取镜配戴1天后,视力左眼1.0。地形图检查如下:

复查情况
后期配戴(1月、3月、6月)角膜地形图复查情况如下:
视力基本维持在0.8-1.0。患者自述无明显视觉不适(如光晕、眩光、重影等症状),无角膜点染现象。并眼轴一直控制的很好。视力不稳的原因分析:通过分析角膜地形图后发现,配戴一个月的角膜地形图中央治疗区平K为39.27,三个月角膜地形图中央治疗区平K为39.32,六个月角膜地形图中央治疗区平K为39.77。治疗区未一直维持稳定平K值,故推测患者每日配戴时长不够长或没有每日持续佩戴是导致视力波动的原因。配戴一天后,角膜地形图中央治疗区平K为39.32。



在复查期间,右眼视力逐渐下降,至2024.2.5裸眼视力为0.4,医学验光:OD-1.25DS/-0.75DC×5°→1.0,父母要求验配右眼角膜塑形镜,故予以右眼试戴NP角膜塑形镜。
验配思路
该患者右眼5mmFK为40.24D,E值为0.72,试戴片BFK需放松1.00D,BFK=40.24D-1.00D=39.24D,选择最接近的试戴片BFK=39.00。角膜散光为-1.97,散光形态居中,故选择CA0。首片试戴参数为39.00/CA0/10.6,静态荧光图评估发现光学区OZ略小,BFR360°完整,荧光染色均匀,镜片活动度可接受。
试戴30分钟后的切线图如下:

订片思路
订片处方如下:

配戴结果
患者右眼取镜1天复查,角膜地形图如下,可见双眼离焦环形态良好,位置居中,视力右眼0.8,左眼1.0。患者无明显视觉不适如光晕、眩光、重影等症状,角膜无点染。

眼轴进展情况

案例总结
在本案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具有高E值和低度近视散光的患者,其角膜形态的不对称性为验配角膜塑形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需要更加细致的调整,以确保镜片与角膜的适配性,从而提供稳定的配戴效果和有效的近视控制。
1
拓扑拟合科技
NP拓扑拟合科技是基于角膜地形图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模拟不同角膜表面形态,形成镜片内弧区自由曲面设计。这一设计能够精确匹配角膜的形态,即便在角膜直径较大、曲率较平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定位。这种设计展示了良好的适应性,能够为患者提供清晰的视力,这对于那些角膜形态不规则或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2
双反转设计
NP角膜塑形镜的双反转设计特别适用于相对平坦的角膜,能够产生更高的离焦量。这种设计有助于在角膜上形成更有效的塑形效果,从而实现卓越的近视控制效果。这对于寻求非手术矫正近视并控制近视进展的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项。
综上所述,NP角膜塑形镜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处理特定角膜形态和近视控制需求患者的理想选择。通过精确的设计和专业的验配流程,NP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视力,并有助于控制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孟琼
编辑|市场部
审核|医学事务部
本文由李孟琼副主任医师审核同意发布
文字版权归属李孟琼副主任医师和鸥博鹰视所有
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翻译及传播